他在艺术世界里寻找伊甸园

类别:艺术评论    发布时间:2020-04-20 01:43    浏览:

 
——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陶瓷艺术家徐会镇写真
 
20070213
楚天月 中瓷网记者 王春丽
 
徐会镇是一名全能型的艺术家。
 
他的油画,展现的是高超的绘画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国画,用笔酣畅奔放,意韵悠远绵长;
 
他的书法,如行云流水舒卷飞扬,似空谷飞瀑气势磅礴;
 
他的陶瓷美术,兼工带写,既细腻又大气,以形写意,既逼真又传神;举凡人物、山水、花鸟均可绘写,且善长把西画的形、国画的神、书法的韵,各取所长且融为一体;他善长把绘画的意趣和笔墨的韵味结合陶瓷的材质和肌理,去表现景德镇陶瓷独特的工艺美、形意美;他既能把握传统题材,又能创制现代陶艺。
 
多才多艺,融会贯通,使他的陶瓷艺术创作出新、出彩。
 
徐会镇说,我的“全能”,是因为工作的需要。
 
在学校接受专业美术教育时候,他主攻油画,兼习陶瓷美术。
 
踏上独立创作的艺术生涯后,他发现在学校学习的油画,当时几乎在陶瓷领域没有用武之地。于是,他把眼光转向了中国文化,转向了东方绘画形式,转向了陶瓷美术,学习国画,研究书法,成了他寻求把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结合,并以此找到自己艺术创新的突破口,以此发展自己艺术创新的后续力。
 
徐会镇现任景德镇书画院常务院长、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由他参与组织的本地大大小小的纯艺术和陶瓷美术比赛,极大地扩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他的艺术手法,提升了他的艺术观念。由于要对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和陶瓷美术作品点评,他在博采众长中,在虚心接受和反复品悟学院派和传统派前辈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技法中,遍览中外艺术佳作,细察本土陶瓷艺术,通读中外画论,运用自己对西画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对陶瓷造型技巧的领悟,去日有所思、夜有所习地研习国画、书法、陶瓷。
 
直到现在,每天2个小时的国画、书法研习,成了他的必修课。他深知:书法的线、形、体,章法和结构,国画的神、情、趣,笔墨和意韵,是陶瓷艺术创新融合纯艺术和工艺美术的表现载体,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个人修养的情感平台。
 
早在习艺之初,他就接受了陶瓷美术的熏染,在基本理解和把握了陶瓷绘画的技巧后,徐会镇上大学了。那是在80年代初期,那时,国门刚刚打开,在美术界,新思潮、新观点、新技法,如潮水般涌来,让他目不暇接,令他眼花缭乱。
 
年轻的徐会镇在心里崇拜的是李叔同、徐悲鸿那样学贯中西、才艺双全的艺术大师,他要以他们为艺术楷模,以他们为人生样板,那是多么令他心醉而陶醉的美好时光和远大理想呀!
 
在这种远大抱负和人生理想的激励下,他认为自己的艺术发展方向就是先把眼光放远一点,先把基本功打得更扎实一点。
 
一切从零起步,一切从头开始。于是,他选择了以西方绘画为主课,以造型功力为基点,每天画大量的素描、水粉、油画。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在大学学习的徐会镇,就以功力扎实、理念前卫,在景德镇纯艺术领域崭露头角。
 
1984年他的油画《寻觅》获得江西省青年美展一等奖。
 
1988年他的油画《猫咪与少女》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得优秀奖,作品被日本收藏家收藏。
 
徐会镇说:他和一帮同道画友在那个时候的创作,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即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思想、新面貌,把笔情融入时代,把镜头瞄准社会。
 
他的油画《寻觅》,画面是一个小女孩背着画夹,走在水边,水边是一些零碎的瓷片和优美的风景,这个小姑娘在寻找灵感,在思考?她在思考什么?其实,这个艺术形象是徐会镇的心灵路程,在大家如林的景德镇,作为一位后来者,一名继承人,应该怎样看待陶瓷文化,怎样去继承中国文化艺术的人文传统,怎样在这个传统上去发展创新哪?这是他在寻求艺术突破前,进行艺术思索和人生思考的形象写照。
 
《猫咪与少女》画的是一位农村姑娘,她穿着乡土味极浓的服饰,旁边趴着一只小猫。在这幅恬静、和美、优雅的画面上,他企图表达的是: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年代,人们终于摆脱了政治的纷争和经济的滞后,在用双手创造出新的生活时,在享受大自然的和谐,在享受新生活的安宁。
 
大学毕业后,徐会镇被分配到了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工作。
 
踏上工作岗位的他,年轻气盛,满怀抱负,想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但是,很快,他发现自己有点吃力。
 
因为,景德镇陶瓷美术是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骄傲,世界工艺美术的榜样。她表现的是东方文化意趣和中国民族精神。自己在学校学习的油画,学的是西方文化和西画手法,似乎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在陶瓷美术创作上并无很大的用武之地。
 
怎么办?
 
徐会镇经过思索和探索后,决定投入对国画和书法的研究。
 
刚开始的时候,徐会镇很困惑。因为油画和国画艺术语言、造型方式、表现空间差异很大,习惯了画油画的徐会镇怎么也找不到画国画的感觉和技巧。
 
徐会镇想:油画是要写生的,国画也应通过写生去掌握素材,去领悟物像的意义和情趣。
 
他开始通过外出写生和浏览画谱,去走进国画山水那宏大的气势,那高蹈的意境。
 
一次,他远走郊外写生,在大自然旖旎的风光中,他突然发现,原来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思维方式也不同。西方艺术注重逻辑思维,东方艺术富于形象思维,油画注重的是写实,国画注重的是意境。
 
徐会镇还发现,国画山水创作讲究皴法。每个地方的山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的山像是云头浮起,有的地方的山像是被斧头劈过,有的地方的山象万缕麻丝那样披挂着。
 
国画山水要根据山的特色选择不同的皴法。如斧劈皴最能体现山石的坚硬质感,用笔如斧劈木之痕,特别是花岗石或人工爆破后的山岩,多呈此状;而披麻皴可用来表现山石的明暗凹凸,充实结构和脉络的体积感,表现江南植被的松软和轻柔。而雨点皴、豆瓣皴则适用于表现雄伟群山的气度和形态,如采用苍翠的色调,能得山林葱郁的感觉。
 
徐会镇认定:只有准确把握山形水势的轮廓、态势以及明暗、虚实、疏密的变化,只有在色彩、形状、走势、细部观察得细,只有把握了山、树、石、水、花、鸟的依存关系和比例安排,下笔落墨才能成竹在胸,一气呵成。
 
形成了这种艺术思维方式和把握了这些表现技巧后,徐会镇每次外出写生时,都会反复变换角度去观察远山近水,看山势的特点,观水口的流向,想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皴法,采取什么样的布局。
 
掌握了山水、花鸟的绘画理念和技巧后,徐会镇创作起来可就顺心多了。他开始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视角、扎实的造型技巧去努力展现着中国画博大的气势和深邃的意境。
 
徐会镇说;通过写生和看书得到的启示和品悟,使他艺术创作有了一个新的更大的转折。他不仅可以在油画的领地里继续驰骋,还可以在国画的天空上越飞越高。
 
中国文化艺术根深叶茂博大精深,中国画就是根植在这沃土的一朵奇葩。找到了根和源,徐会镇找到了感觉,找到了方向,他一头扎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
 
他通读了中国古典名著,尤其喜欢读唐诗、宋词、元曲,他觉得只有具备了传统文化素养,才能以此为载体,为根基,去表现自己的心境,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诗、书、画同源,徐会镇在从事纯美术、国画书法和陶瓷工艺美术时,一直在致力于把三者完美结合,以先进的理念和娴熟的技法,在画作中尽情表现自己对艺术、对人生的理解和品味,在创作大幅陶瓷作品中,在绘写绘画书法小品时,他几近随心所欲不逾矩。
 
随着对油画、国画的驾驭能力越来越高,徐会镇开始将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结合,用陶瓷美术的形式去加以表现,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徐会镇的陶瓷美术作品融合了油画和国画的特点,既有东方的含蓄又有西方的浪漫,既有东方的幽雅又有西方的绚烂。他把具体的物象赋予抽象意味,把透视、色彩学的原理应用于陶瓷美术创作之中,充分利用陶瓷的材质美、色彩美和窑火的变化,以达到高度概括、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美学效果,给人一种美的震撼。
 
用徐会镇自己的话,他“或许是与佛有缘”。徐会镇的山水或作油画,或制陶瓷,但大多和佛教题材挂钩。在绘制陶瓷山水画时,他会在山的一角画上一个寺庙。
 
2004年,马来西亚举办大型佛教活动,东南亚很多知名艺术家应邀参加。
 
应马来西亚内务部长陈才和的邀请,徐会镇作为国内唯一参加这次活动的艺术家在吉隆坡举办了个展,并受到陈才和接见。
 
徐会镇说:他喜欢佛教那种和谐静美的境界。2004年到2006年,他用了三年时间创作了六块佛教题材的瓷板。三年时间啊,对其中倾注的感情和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徐会镇说,作品绘制完成后入炉烤花时,他是那样的小心翼翼,唯恐瓷板还没入炉就“报销”了。当得知烧制好后,他欣喜若狂又心神不定,好几天都没敢去看看自己的呕心沥血之作。因为在烤花过程中有很多无法预料的事情发生,如瓷板烧裂,颜色烧坏,这些都不是人为因素可以控制的。后来,他约了好友去打前战,让朋友先去现场看看,听好友说绘制和烧成的最后效果特好,他才欣然前往去一睹自己的得意之作。
 
这六幅瓷板画以展现自然的和谐和心境的平和为主题。画面以菩提树、大象、孔雀、鹦鹉、鹿等佛教“宝物”为点缀,所画的人物面部和善、慈祥、安然。人物的造型处理、空间处理、色彩处理区别于一般的瓷画像。
 
这六块巨幅瓷板画,整个画面采用了油画的色块和国画的线条相结合,使得物体原色和环境色相配合呼应,线的挥洒和色的质感穿插衬托。空间上除采用西方油画表现外,还采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印章、书法补白,给人一种华丽中有清新、在淡雅中有绚美的审美印象。
 
在此,谨以其中之一的《瑞象伴行》为范例,可从中窥见画作的创作主题和艺术特点。《瑞象伴行》中的象与“祥”谐音,代表吉祥。这幅大型瓷板画整个画面以蓝色和绿色为主,缀以红色和黄色,整个画面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
 
在前景画面左侧,一颗盘根错节的菩提树,仿佛诉说着佛教的源远流长;左侧偏中,两个佛家智者微笑着在交流,人物的主色调以红色和黄色为主,是整个画面中最突出的部分。袈裟褶皱的表现、环境色的运用,面部表情的刻画,一切被表现得恰如其分。
 
右侧的孩童以绿色为主,脸上又稍点红色,红色当中又夹杂着蓝色、绿色和黄色,与周围的颜色很和谐。嘴唇和腰带的红色,只用稍稍几笔,就把孩童的形象展现得活泼可爱,以区别于中景的大象。
 
中景的大象,因为有了前面孩童的衬托和佛家人物的刻画,便有了体量感和质地感。作者在寥寥数笔中精心塑造,将大象这个庞然大物活脱脱地展现在瓷板上。
 
后面的树木着色极浅,远远望去,仿佛是一片看不到尽头的悠远和祥和。
 
整个画面是这样的灵动、鲜活、洒脱,令观者站在画前,仿佛听到远处的大象正在踩着节拍一步步走来;两位仙人悠然而淡然,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孩童的嘴巴是张开的,仿佛一声声童音笑语穿透出瓷板的画面中,穿透于人的心灵中。
 
这幅大作如一个佛经寓言,如一首山水绝句,似一篇童话故事,更像是一阙千古绝唱:有大象相伴,有仙人悟道,有孩童嬉戏,有花开鸟鸣。那么,在回归大自然怀抱中,一生吉祥如意的人儿,应该是不虚今生了吧?
 
这六幅融汇了山水、人物、花鸟,寄托着人生情怀和人生感悟的陶瓷美术佳作的诞生,让他一举奠定了他在景德镇陶瓷美术界的地位。证实着徐会镇的陶瓷绘画已经达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
 
他不只单纯地去描写美的形象,更多的是注重自己心境的表达,表达出对社会和谐、生活安详的向往,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对人生意趣的领悟和品尝。
 
他的作品恰恰是自己人生心路的写照:追求和谐,热爱生活,埋头创作,不事张扬,像一头拓荒牛那样,在艺术的世界里,在陶瓷的天地间,在自己的心灵感受中,走自己学前人、超前人的艺术创新之路。
 
尽管这条路会走得很苦,很艰难,很疲惫,但他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造,去开拓,去求索。
 
他相信:有一份付出就有一份回报,有一种心态就有一种成功。只要永远在心里保持着那份对艺术的追求,对人生的向往,他就觉得自己无愧今生,就能够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天地里,找到那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伊甸园”。
 
愿徐会镇能够在纯艺术、民族传统艺术、陶瓷工艺美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手写心悟的天空上飞得更高!为景德镇陶瓷艺术与时俱进,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家跻身于世界艺术大家之林,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人生定位。